1. 首页 > 美文美句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如下:

1、气势宏伟,景象壮阔,具有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 

2、辛辣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3、善于比喻,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典型事件,虚构故事,反映主题思想。

4、笔法多种多样,行文千变万化。

5、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表达力强,富有创造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和很高的美学价值。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关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不敢说已将它们串成珠链,但它们在这里总已不再是散珠而更便于阅读、欣赏了吧。

所选篇章侧重于抒情、叙事陛散文;题材大至社会、人生,小至离情、花草;风格既有雄浑、酣畅,亦有委婉、含蓄;广采博取、兼容并包,《百花散文书系》即便不说是“聚珍”本,但所收作品总还不乏光彩可供借鉴吧。

古诗文意义

学习古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独特的创作原则。庄子散文侧重从作者的主观世界出发,通过文章中的描写与议论,抒发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富有浪漫色彩。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例如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描绘鲲鹏变化、鹏飞南溟等艺术形象,营造出一种大势磅礴的说理气势。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庄子散文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以此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活泼风趣的比喻。庄子善于运用各种比喻,如《逍遥游》中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来比喻说明“小大之辩”,形象生动,睿智深刻。

强调个人情感和心境。庄子散文追求个体的绝对自由和心灵的绝对自由,强调自我感受,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情感和心境。

语言表达简洁自然。庄子散文的语言平易近人,简洁自然,不事雕琢,却又意蕴深远。

以上是庄子散文的一些主要艺术特色,它在中国的文学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多有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建议咨询文学专家或查阅相关研究文献。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提起民国时期的散文创作,人们自然会想起朱自清,他的散文以朴实、细腻、清新的风格著称,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朱自清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的一个小官吏家庭,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来在北京大学本科考试中改名自清,号佩弦。朱自清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士大夫家庭的影响使他养成了“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性格。大学期间,动荡的时代风暴冲击着他的内心,四年的哲学学习培养了他剖析现实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因此,面对社会的污浊和现实的丑恶,他无法像隐士一样沉沦避世,而是发出了强烈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声。他的朋友们因此称他为“积极的狷者”,意指他士大夫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个性。朱自清的一生和他的作品都反映了这种个性。

在“五四运动”爆发时,朱自清正在求学,他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创作了一些新诗;他的诗歌直面人生,风格伶俐明朗,收录在诗文合集《踪迹》中。后来,他自称诗情枯竭,开始转向散文创作,实际上,他使用散文这种更为宽广的文学形式,更加细腻地描绘社会人生,更加畅快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波动。这一时期的散文取得了显著成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阿河》、《白采》、《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广受欢迎的名篇,它们代表了朱自清散文的风格和特色。

“真挚朴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点。朱自清为人正直、淳朴,他的文章也散发着率真的气息。他的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大多描写亲友的交往和家庭的琐事,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变得真实感人,催人泪下。例如,《背影》中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为“我”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位普通老人的背影不知感动了多少儿女。《儿女》中几笔勾勒出小儿女天真可爱的憨态,展现了一个父亲在感叹生活艰辛时的欣慰和乐观。《给亡妇》则是纪念早逝妻子的作品,作者用极其平实的语言回忆了妻子为家庭的任劳任怨,怀念之情溢于言表。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它们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正如文学史家赵景深所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作者很少直抒胸臆,而只是用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只为家贫成聚散”的窘迫处境和当时灰暗社会的日暮途穷。

“细腻清秀,情致盎然”是朱自清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描写文中。朱自清对景物观察细致,描写入微,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情感与景物交织融合,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如秦淮河的素月、灯影、碧波和小船上坐着的歌伎,让人追思六朝金粉画舫凌波的繁华,同时作者对沦落风尘的歌女表达了深切的同情;《荷塘月色》描绘了一幅错落有致的水墨画,在朦胧清幽的月光下,荷花绽放,荷叶田田,流水潺潺,作者享受着独处的自由和宁静,但内心深处的激愤却无法排解;《匆匆》是一篇发人深省的小品:“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这样的话语让人警醒,激励人们珍惜光阴,热爱生命。此外,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的绿、烂漫的春色、如影如幻的白水漈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恶化。“四·一二”大屠杀给朱自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重大转变,作品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的小品,而是转向抨击现实的杂文。这些杂文高扬战斗的旗帜,反抗压迫,追求民主,冷峻论世,标志着朱自清散文创作进入了新阶段。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尖锐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的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他说:“这集体的行动是压不下也打不散的,直到运野大家有饭吃的那一天。”“没没态饭吃会饿死,严刑峻罚大不了也只是个死;这是一群人,群就是力量:谁怕谁!”体现出不畏强暴的一身豪气。《论气节》也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佳作,他精辟分析了“气”、“节”二字,指出“五四”以来的青年的“气”和“节”,实际上就是“正义感”,“这是他们新的做人的尺度”。毛泽东这样评价朱自清:“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个“狷者”的浩然正气由此可见。《动乱时代》、《论青年》、《论书生的酸气》等也是他的代表作,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朱自清已经突破了前期散文的细腻柔婉,而是选择了杂文这种与“真的暗夜”进行“肉搏”的利刃,用激情洋溢的笔调直抒情怀、笑骂人生。

朱自清的一生,从进步的知识分子到勇敢的民主斗士,展现了高尚的“狷者”风范。他创作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许,他的好朋友杨振声的这段话是对朱自清一生的性情和成就的最好概括:“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他散文的风格。……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