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美文美句

林语堂前期散文的准确一览 林语堂前期散文的准确概括应是____

一、林语堂前期散文的准确概括

对林语堂前期散文的准确概括是幽默闲适、抒写性灵。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风格和许多作家都有所不同,因此林语堂也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林语堂坚持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违背自我的想法,这和他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林语堂的作品中,包含了不少值得探究的艺术特点。

林语堂早起散文艺术特点

一、性灵和闲适的艺术特点

林语堂曾写过一篇《写作的艺术》,其中提到,“性”指的是人的个性,“灵”指的是人的灵魂与精神。“性灵”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含义,但林语堂一直认为性灵文学的特征就是要有个性、重趣味、近人情,要能够自由挥洒,给读者带来超然而闲适的感觉。

二、幽默的艺术特点

从描写风格的角度看,林语堂散文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其幽默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中,林语堂是第一个采用“幽默”一词的作家。在他看来,“幽默”原本就是人生中的一大主要元素,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一国之文化,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会有幽默文学产生。”

起初,林语堂仅仅将“幽默”视为一种语言表达风格,此后,林语堂渐渐发现,“幽默”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的思想和观点,也是对于人生的看法。林语堂曾说,“幽默之所以异于滑稽荒唐者”,其主要是因为“同情于所象。”

二、简述林语堂"闲适体"散文的特色。

林语堂希望与现实保持距离,采取“冷静超远的旁观”,与鲁迅所赞赏的“执著现实”的幽默观有所不同。他坚持以自由主义立场写“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文章,游离于主流话语之外。温和闲适、从容不迫的笔调,亦庄亦谐、趣味盎然的幽默,海阔天空、挥洒自如的率真,是林语堂散文的鲜明特色。他总是把自己的独到看法,用平实散淡的语言和浅显通俗的比喻娓娓道出,即使对高深严肃的问题,他也不云山雾罩,声色俱厉。如《粘指民族》,以轻松诙谐的叙述,绵里藏针的笔法,冷嘲热讽了那些擅长“染指、中饱、克扣、私肥、分羹”花样繁多的贪官污吏,令人拍案叫绝。

三、林语堂散文集有哪些?

著作书目:

《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

《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

《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

《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

《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

《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

《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

《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

《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国圣人》1941,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文化精神》1941,上海国风书店

《讽颂集》蒋旗译,1941,国华编译社

《爱与刺》1941,明日出版社

《锦秀集》1941,上海朔风书店

《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

《有不斋文集》(杂文集)1941,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杂文集)1941,上海一流书店

《语堂随笔》1941,上海人间出版社

《拨荆集》(杂文集)1941,香港光华出版社

《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上海金屋书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

《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无所不谈》(1一2集,杂文集)1969,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开明

《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

《语堂文集》1978,开明

《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民

《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艺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文人剪影》

《人生的盛宴》《中国人》《文人剪影》

根据公开资料,暂时无法获知林语堂散文集的作者。

四、林语堂的一篇文章《人生就是一首诗》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一·原文: 《人生就是一首诗》 林语堂

我想由生物学的观点看起来,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其自己的韵律和拍子,也有其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

它的开始就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接着便是粗拙的青春期,粗拙地企图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具有青年的热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后来达到一个活动很剧烈的成年时期,由经验获得利益,又由社会及人类天性上得到更多的经验;到中年的时候,紧张才稍微减轻,性格圆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那样圆熟了,对于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容,较玩世,同时也较慈和的态度;以后便到了衰老的时候,内分泌腺减少它们的活动,如果我们对老年有着一种真正的哲学观念,而照这种观念去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

那么,这个时 期在我们的心目中便是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时期;最后,生命的火光闪灭了,一个人永远长眠不再醒了。我们应该能够体验出这种人生的韵律之美,应该能够像欣赏大交响曲那样,欣赏人生的主要题旨,欣赏它的冲突的旋律,以及最后的决定。

这些周期的动作在正常人的人生上是大同小异的,可是那音乐必须由个人自己去供给,在一些人的灵魂中,那个不调和的音符变得日益壮大,结果竟把主要的曲调淹没了。那不调和的音符声响太大了,弄得音乐不能再继续演奏下去,于是那个人开枪自击,或跳河自杀了。

可是那是因为他缺少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弄得原来的主旋律被淹没了。

如果不然的话,正常的人生便会保持着一种严肃的动作和行列,朝着正常的目标而迈进。在我们许多人之中有时断音或激越之音太多,因为速度错误,所以音乐甚觉刺耳难听;我们也许应该有一些恒河的伟大音律和雄壮的音波慢慢地永远地向着大海流去。

没有人会说一个有童年、壮年和老年的人生不是一个美满的办法。一天有上午、中午、日落之分,一年又四季之分,这办法是很好的。

人生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只有“什么东西在那一季节是好的”的问题。如果我们抱这种生物学的人生观,而循着季节去生活,那么,除夜郎自大的呆子和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之外,没有人会否认人生不能像一首诗那样地度过去。莎士比亚曾在他关于人生七阶段那段文章里,把这个观念更明了地表现出来,许多中国作家也曾说过同样的话。

莎士比亚永远不曾变成很虔诚的人,也不曾对宗教表示很大的关怀,这是可怪的。

我想这便是他伟大的地方。他在大体上把人生当做人生看,正如他不打扰他的戏剧的人物一样,他也不打扰世间一切事物的一般配置和组织。

莎士比亚和大自然本身一样,这是我们对一位作家或思想家最大的称赞。他仅是活于世界上,观察人生,而终于跑开了。

二·文章的主旨:作者从生物学角度阐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韵律和节拍,不要刻意地打乱它的节奏。要从每一阶段的人生体验中去欣赏它的韵律之美,人的一生才能如诗一般度过。